“The Times 03/Jan/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.”
——比特币创世区块
在 2023 年伊始,比特币 14 岁生日之际,回头聊聊这个早已不再性感的币种,以及它越走越清晰的未来。
本文要点:
一分钟科普比特币
比特币到底是不是货币?
法币作为主流货币有什么问题?
为什么比特币可能是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?
一分钟科普比特币
比特币这个概念有 2 层含义:
作为网络
比特币是一家去中心化的银行,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,通过运行一套软件,来开设自己的虚拟线上网点。
相比常见的中心化银行,比特币“银行”将客户存款与转账记录存储在每个网点,而非像中心化银行那样存储在某个服务器中。每一次转账,每个网点都会核对一遍,如果没问题就入账。这样做意味着,客户存款既不可能被偷偷篡改,客户与客户之间的转账也不可能被限制。
作为货币
客户在比特币“银行”中的存款,自然就是比特币了。比特币总量有限,日常会发放给线上网点,用于补贴线上网点运营开支,并鼓励更多网点加入。当比特币发放到 2100 万枚时就不再增发了。
比特币到底是不是货币?
上面虽然提到比特币作为货币的含义,但关于其货币身份其实还很有争议。
货币定义
从货币的定义看,一般认为货币是在某一群体中充当交换媒介的物品。比特币因其易携带(数字资产)、可分割(精确到小数点后 8 位)、成色一致(fungible)的属性,确实满足货币的基本要求;但是目前只在小众群体中使用,因此如果偏要说它是货币的话,严谨其间可以称之为“小众货币”。不管怎么说,这种语义上的争议笔者认为是没有大碍的。
货币类型
从货币的类型看,一般有这么 3 类:
大宗商品(commodity),如黄金、白银、铜等;
由大宗商品支撑(commodity-backed)的票证,如黄金券,持券可去发行机构兑换对应的实物黄金;
法币(fiat),由公权背书的货币,日常见到的纸币就是法币。
比特币本身更接近大宗商品。作为一种只有交换作用的物品,它不产生现金流,也没有使用价值,它的价值在交换中体现。
比特币的货币身份之争
这里笔者列举 2 条关于比特币货币身份的质疑观点,并一一驳斥。
质疑 1:比特币是空气币,因为它不是国家发行的。
反驳:
货币并非一定要国家发行,这也是为什么,我们在讲“法定货币”的时候,尤其要强调“法定”二字。
一个很容易想到的反例就是黄金,不管国家认不认可,大家都很认可,那么它就能作为货币。
事实上,国家发行的货币,或者说法币,历史其实并不长,可以说就 50 年。相比之下,法币更像是空气币,所谓“凭空创造”(create out of thin air),说的就是法币现在甚至都不需要印刷,只需要在计算机系统中操作一下就凭空产生了。从这个角度讲,比特币不能因为没有实物形态,就被认为是空气币——其实早期也有硬币形态的比特币,这可能会让大家更好接受。
总而言之,法币的优势在于拥有国家机器的强制力(coercion),但这种强制力并不是货币所必需的。
质疑 2:货币最早一定要有使用价值,然后才能发展成为货币,比特币没有使用价值所以不能成为货币。
反驳:
历史上,石头都在某些地区承担过货币的作用,但石头的使用价值有多少呢?
再者,黄金虽然可以作为装饰和化工用途,但这类用途所耗费的黄金占比,基本可以忽略不计。
所以这种有点赌气意味的质疑观点,其实站不住脚。
简单介绍完比特币,话锋一转,让我们看看当今的主流货币——法币。
法币作为主流货币有什么问题?
法币的最大问题在于超发,而超发加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,造成衰退。
这里用“超发”,而非“滥发”,是为了尽可能不带任何道德批判,因为整个体制激励机制的设计,就会造成这样的问题。试想如果让你能修改自己在银行的存款余额,你能保证自己不会这样做么?
超发的后果
超发的后果有 2 个:
隐蔽地将财富从一部分人身上,再分配到另一部分人身上。
虽然大家可能账面上都更富有了,但其他群体财富增长得更快,那增长较慢的群体就相对变贫困,购买力降低了,这就是所谓的 Cantillon 效应,即超发货币会让离钱更近的人更有钱。
在财富再分配过程中,处于最不利地位的就是个人资产中法币占比最高的人,这类群体往往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群,滥发会让他们生活更拮据。
超发的货币流向市场的特定领域,扭曲价格信号。
超发货币造成的价格信号扭曲,可能感受起来没那么直观。但要说行政命令造成的价格信号扭曲,大家可能就很容易理解了。
比如 2022 年郑州暴雨水灾,旅馆、酒店趁机涨价,而后行政命令出台,一系列罚款将价格按下去,这就属于价格信号扭曲。为什么叫扭曲呢?
行政命令的出发点是好的,大家拍手称快惩治“国难财”的心态也是正义的。但有没有想过,一方面,水灾本来就会造成旅馆运营成本上涨,包括可能临时要花高价招人,以及弥补酒店自身的资产损失;如果限价,很多旅馆会发现自己还要倒贴钱,就干脆不开了,这样很多需要旅馆安身的人,之前还只是出高价,现在高价都没地方出,孰轻孰重?
另一方面,有一些人本身并不富裕,但可能因为有急需,愿意出高价住旅馆,把价格打下去后,旅馆房间一抢而空,这些真正有迫切需求的人反而得不到住宿。
其中也不乏一些群体,认为高价只有富人才能负担,穷人负担不起,从而觉得不公平。他们的潜在认知的“为富不仁”、社会不公。这种现象当然存在,但是价格手段只是治标不治本,应该从上游收入分配上解决。
超发造成的价格信号扭曲也是类似,只不过刚好反过来。本来一个行业需求不旺盛,但超发货币流入该行业,造成价格上涨,资本和劳动力见势蜂拥而至。这导致更需要扩大供给的行业,反而被遭到挤压,因为资源都跑了,前往更有利可图的行业了。
话说回来,还是有不少人认为,你叫它“超发”,也是不对的。在他们看来,这种做法是合理的。下面笔者再摘录几条常见的质疑观点,并一一驳斥。
为超发正名?
质疑 1:市场作为“无形的手”,总是有失灵的时候,这时就需要“有形的手”来调控,平滑趋势,减少波动。
对此,笔者有 2 点反驳:
即便市场真的失灵,“有形的手”就有能力调控到位吗?
假设参与市场的主体,手指都数得过来,比如就老王和小李,老王爱吃小李种的梨,小李爱吃老王家的苹果,两人就这么互相交换着做生意。不料有一天,老王感染新冠,丧失味觉,一连两周没买小李种的梨,导致小李两周没收入,进而也没钱买老王家的苹果。这种突如其来的梨需求骤减事件,导致老王、小李陷入收入下降的恶性循环。这时,“有形的手”出面调控下,买小李种的梨,帮小李也是帮老王度过了难关,是很好的。
但是,当市场从邻里之间,扩展到一个小区、一个国家、整个世界,乃至地球和火星,市场主体数量从 2 个,扩展到 2 千、2 亿、几十亿,你认为,“有形的手”最多能管到哪一层呢?尤其在面临结构性问题时,如何做到精准调控呢?
笔者认为,市场虽然存在信息传递滞后和不理性心理,但市场机制仍是大规模系统中,最有效的机制,除此之外,尽可能不帮倒忙就不错了。在现实中,整个国际市场,看美联储一个机构的政策上蹿下跳,本身就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。当然,这点大家可以讨论。
有放就有收,收放要有度,但现实是,调控易放难收。
简单来说,还是印钞太容易,又不用加税,民众不会有啥反对的声音。国家公职人员数量的膨胀也是一个体现,如果我自己给自己制定政策的话,我肯定不会开除谁,相反还会大手大脚花钱,毕竟也不是自己的钱。花钱买选民开心,反而还会帮助我继续执政,何乐而不为。
质疑 2:长期保持低货币通胀率是有益的,能促进消费,促进经济增长。
反驳:
为什么我是否消费需要你来调控?为什么如果我不愿意消费的话,就需要承担通胀带来的购买力损失?为什么我一个和经济、金融八杆子打不着的厨子,为了避免通胀损失,也得来研究基金理财?这本身就很奇怪。
促进消费这种出发点合理吗?消费主义、短期主义、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,至少有一部分要怪在这个上面。
质疑 3:生产力总体上是不断进步的,随着商品越来越丰富,流通中的货币量也需要随之增长,不然货币不够用。
反驳:
以前市场上有 10 个苹果,每个苹果 ¥1。后来种苹果的老王发明了特殊的技术,成本不变,能种到 100 个苹果。因此,货币总量就需要扩张吗?不必,每个苹果卖 ¥0.1 有什么问题吗?
质疑 4:超发确实是超发,但只要能促进经济增长,即便之后不货币回笼,也没什么问题。
反驳:
这种说法针对的是有自己铸币权的国家,比如中国用自己的人民币,美国用美元。
这类国家的主权债务理论上是不会破产的,或者说是不存在名义上的破产风险,因为它们总可以印钞来降低还债压力。但问题在于,超发促进经济增长,真这么简单,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么?超发不仅会导致底层民众生活恶化,而且过度超发将导致货币终有一天会一文不值,从而经济崩溃,即便靠资本管制能坚挺很长时间。
超发的法币是怎么花的?
新创造的法币进入流通市场,一般有 2 种途径,并且每种途径都有自身的问题:
途径 1:央行买国债,把钱给政府花。
后果:大手大脚的财政支出,让政府很容易就发现投出去的钱,没啥回报,导致本金还不上,只能借新债还旧债,陷入死循环。
当然,处于垄断地位的政府会说,很多公共支出本身就是长期的,或者不指望能盈利的。但为什么政府就能特殊化,不能自证价值还能相安无事呢?凭大江南北的基建,证明能集中力量干大事吗?想到高原架起的输电线和空空的道路,这些宏伟工程花的钱,真的值吗?
再者,一些国家为了战争大幅进行债务货币化,即不通过加税,而通过超发,相当于变相绕过征求民众意愿,这种行为很不当。
途径 2: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各种利率政策,允许、鼓励银行给市场放更多的贷款。
很容易被公众忽略的是,银行并不是将储户的钱,贷出去赚利差;而是即便银行只有 ¥100 存款,它也能放 ¥1000 的贷款,赌的是大家不会一起来取钱,不会挤兑。但这个风险一直是存在的,根源在于储户的钱往往是短期的,但放出去的贷款往往是长期的,这种长短期错配就是一颗定时炸弹,遇到储户不信任银行,发生挤兑,没有央行出手相救就很容易引发银行接连破产的多米诺效应。
更夸张的是,银行并不需要等到有 ¥200 的存款,才能额外再放 ¥1000 的贷款,它可以先放出这 ¥1000 的贷款,等钱要被取出的时候,再向其它银行或央行拆借 ¥100,之后再吸纳 ¥100 存款还回去就好。
这种“部分准备金”制度,起源于几个世纪前。当时黄金是主要货币。由于黄金不便携,放自己这儿又有被抢的风险,所以大家一般会把黄金交给金匠代为储存,并付一定的保管费(对,不仅没利息,还要付钱)。为了便于交易,金匠给储户发行黄金券,大家之间交易就用券就好了,不用把黄金搬来搬去。再后来,金匠发现黄金券这么方便,很少有人来取实物黄金,就想到了一个赚更多钱的方法——把一部分黄金贷给有需要的人,赚利息。银行最早的原型就是这样的一个金匠。
所谓“有借有还,再借不难”,今天银行借你 ¥100,年底让你还 ¥110,如果你在年底前,至少赚了这么多就万事大吉,否则只能借新债还旧债,以卡养卡,陷入债务泥潭无法自拔。这种不可持续的现象在经济上行,银行心大,乱放贷的时候,更严重。经济上行,存款跟着信贷一起扩张,低廉的贷款利率让并没有什么生意天赋的老王,也贷款扩大门店开分店,虽然没挣多少利润吧,但总归是欣欣向荣的;结果到下行的时候,债务违约接连发生,贷款收不回来,资产价值大规模减记,老王本金还没还完呢,等到想借新债还旧债的时候,发现利率上调了,越发还不起了,最终破产。千千万万个老王在短期内接连破产,就造成了经济衰退。
老王们发现,过去的欣欣向荣只是幻影。回过头来,如果银行不过度创造信贷,不采用“部分准备金”制度,那就只会是不是倒下一个老王,是市场竞争资源优化,是正常的新陈代谢,就不会有衰退的问题。
超发本质上是分配问题
无论是怎么个花法,钱从来都不是免费的,它代表的是守恒的有限的人力、物力。
在空间上,钱投给这个地方,那另一个地方就会变少;
在时间上,你今天借了钱,早晚得还回来。
超发只会掩盖这个问题,等病入膏肓的时候,再想挽回就很痛苦了。
如果不超发,量入为出,是不是就没问题了呢?
不是,因为超发本质上是分配问题,而除了超发之外,还有很多影响分配的手段,比如汇率管制,即人为调控(扭曲)汇市。
拿中国而言,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,消费、投资、出口。出口算外生,现在靠不住;投资早期如果投给生产性领域,也就是说不仅能回本,还能赚钱的领域,这是 OK 的,但这类标的越来越少;出口、投资都不行了,最后只能看消费,而消费很大程度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,很不幸,居民收入低,为什么低,这就不得不说让很多人引以为豪的人口红利。
人口红利说是红利,可对构成红利的每个活生生的人而言,却是一座翻不过去的大山。
如果市场是自由的,劳动力不会一直便宜,因为出口强劲,赚了钱,劳动者也应该越来越富有,工资要求水涨船高。但这么多年,知道最近几年,人口红利才可感知地逐渐消退,工厂迁往东南亚,为什么?因为为了促进出口,人民币汇率被人为地压低了,还因为金融抑制政策,大家没什么好的储蓄手段,普通人存银行赚不了多少利息,企业贷款扩大再生产却很爽,享受低利率。这有利于资本的积累扩张,GDP 增长,着实看着很美。但与此同时,劳动者的收入增长赶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,其实就相对变穷了,即便名义工资或许是有在涨的。
事实上,干预汇率,提升出口竞争力,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。比如组装一部手机要花一个工人一个小时,那么他理应获得一个小时对应的报酬,这个报酬应该是市场公允的。但假设夸张一点,我们把汇率压低 50%,其它国家会买你更多的手机,你赚更多的外汇,折算成本币,真的赚麻了,好像经济增长强劲有力,但这实际上是贱卖了劳动力,贱卖了资源。这种分配政策谁有资格拍板,我想不出来。
干预汇率是一个影响分配的手段,还有很多,比如户籍制度,更明显的还有计划经济体制。但有些特殊时候可能没有解,比如建国初期为了降低对外依赖度,发展重工业,其中就牺牲了农村居民的利益,有更好的办法么,或许没有当时,但事后反哺回去,笔者认为是一种合理的做法。
好吧,不扯以前了,到现在这个当口,指望大家消费,明显是指不上,因为收入没上来,所以你说怎么办吧,还不是只能硬着头皮走基建狂魔的老路。是不是不良投资也顾不上了,经济拉上去再说。企业濒临暴雷破产?没事儿,国家介入给你托着。养老金不够了?没事儿,国家可以稳步延迟退休。只要 GDP 增速预期控制得当,风险看起来可防可控,就能掩盖下面早已不可持续的低投资回报。
所以不要光看 GDP,要看债务。可以把国民收入分到每个劳动力身上,减掉人均财政支出,再摊派一下政府历年积累下来的债务,算算每个人还有多少收入,数字很触目惊心。当主要的国家都有这个问题时,笔者觉得有理由怀疑,是不是大家共同的这套玩法,本身有问题。
为什么比特币可能是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?
说到底,笔者的观点是,要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,至少要办 2 件事:
货币稳定,政府量入为出,银行采用完全准备金制度,衍生品再质押可追溯;
尊重市场机制,少干预,政府创造公平竞争、公平分配的环境,但作为裁判自己不能下场。
那比特币在其中提供了什么价值呢?
比特币提供了一套与国家主权隔离、平行于法币体系的价值贮藏可能性。
这意味着,即便体制短期内难以改变,普通人依然可以通过拥有比特币,减轻受到的负面影响。
目前,在很多货币滥发的小国,已经是有实实在在的效果。借助比特币的匿名性和抗审查能力(还会逐步提升),这些国家的居民虽然很难肉身翻墙,但在财产层面可以 opt-out,轻易贮藏自己的财富,不担心被剥夺;而且还可以在线上跨国工作,赚取以比特币计价的更公允的劳动报酬。个人的财富取决于个人创造的价值,而不用担心受外界影响。
此外,比特币还能帮助人们避开税收等不公平的收入再分配手段。如果一个国家的市场是公平的,那么一个人靠勤劳致富,另一个人好吃懒做,那么如果给前者征收高税收,来补贴后者,这是对勤劳的惩罚。如果前者的财富集中在比特币上,他就能减少这一不公的风险。(这里并不是说不该对富人征税,想说的是,税收其实是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,比如基础设施、教育等,一个人该纳的税应该与他获取的公共服务的量成正比,就好比如果我不走高速,我就不该付过路费。)
当然,必须承认的是,比特币目前还不是有效的对冲货币通胀的手段,原因是虽然比特币供给侧是固定、稀缺的,但需求侧取决于接受比特币的人的多少(决定流动性),以及共识强弱。
比特币解决了黄金等大宗商品货币不易分割、验证、运输的问题,这就降低了上层信贷扩张过度、经济出现大的周期性波动的风险,因为无需借助其它手段(如纸币)就能贮藏和转账比特币。
虽然比特币的这些优点不能保证完全消灭高杠杆(Genesis 最近的危机就是例子),但是由于比特币数据相对的透明性,而且不像黄金,比特币要取出来很容易,采用部分准备金制度的机构暴雷会更快,长期而言,它们大概率会被市场洗出去,留下来的机构会是采用完全准备金制度的,或者至少是杠杆率很保守的。
不过,公众在心理上的转变也是必要的,要从以前期望获得利息,转变为通货紧缩、资产数量不变但购买力上升的思路,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。
最后,值得一提的是,即便比特币的解决思路是恰当的,并不代表它最终就会成功,只能说它是目前现成方案中,最有希望的一个。不管结果如何,比特币的产生背景,与背后的思路,都值得认真借鉴。